多多棋牌的玩法
你的位置:多多棋牌的玩法 > 新闻动态 > 民国著名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
民国著名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
发布日期:2025-08-07 11:08    点击次数:178

民国著名大学:燕京大学

   鸦片战争结束后,美英两国教会在北京创办的三所教会学校:1864年创办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初名贝满女塾,位于灯市口东口的佟府夹道胡同(后改办贝满女中)。1867年创办通州协和大学。初名公理会潞河书院。1889年由美国美以美会创办汇文大学,初名崇内怀理书院,位于崇文门船板胡同(今汇文中学)。

    1916年,美国美以美会、公理会、美北长老会,英国伦敦会将三所教会学校合并,在北京东城的盔甲厂,成立燕京大学,司徒雷登任校长。

    司徒雷登,美国人,1876年出生于中国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887年,司徒雷登回美国佛吉尼亚州读书。1902年被按立为牧师。1904年,结婚后携妻子回杭州,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8年,美国南北长老会正式向司徒雷登下达命令,让他去筹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司徒雷登克服许多困难,将三校组合,但在起校名时遇到矛盾,司徒雷登成立了由蔡元培等五人组成的校名委员会,最后采納了诚静怡博士的建议,以“燕京大学”为校名,同时也化解了其他矛盾。1919年起,司徒雷登出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

    办校之初,学校规模很小,从1922年起,司徒雷登15年内往返美国10次,募捐筹款,建设新校区。最后在北京西郊、清华园西边觅得一块原是清朝一位亲王废弃的园地,后来转卖给陕西督军陈树藩。司徒雷登亲自上门拜访陈树藩。陈树藩也热心办学,以6万大洋将地卖给燕京大学,并将其中的三分之一捐作奖学金。 

    学校在北京西郊购得土地后。1921年,聘请曾为多所在华教会大学进行过设计的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为燕京大学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1926年,燕京大学的新校址建成,即现在北京大学主校园——燕园。建筑群全部都采用了中国古典宫殿的式样。燕京大学的东西轴线以玉泉山塔为对景,从校友门经石拱桥、华表(取自圆明园废墟),方院两侧是九开间的庑殿顶建筑穆楼和民主楼,正面是歇山顶的贝公楼(行政楼),两侧是宗教楼和图书馆,沿中轴线继续向东,一直到未名湖中的思义亭,湖畔还有博雅塔、临湖轩。东部以未名湖为界,分为北部的男院和南部的女院。男院包括德、才、均、备4幢男生宿舍以及华氏体育馆。女院沿一条南北轴线,分布适楼、南北阁、女生宿舍和鲍氏体育馆。

    1926年,正式迁址。燕京大学校园,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一所校园。

    1928年,燕京大学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成立了哈佛燕京学社。这是美国建立较早的正规的汉学研究机构之一,也是民国时期对中美文化交流贡献最大的学术机构之一。它是由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和中国的燕京大学利用美国铝业大王查尔斯·马丁·霍尔的遗产基金联合建立,其名字就是取自这两所大学的校名。

     1931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司徒雷登亲自带领数百名学生上街头游行,在队伍最前面高呼口号。1935年一二九运动,司徒雷登也支持学生走上街头参与反日游行。1937年抗战爆发后,司徒雷登为了保护学校,保护学生,与日军周璇,呕心沥血,使学校能保持办学常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闭学校。司徒雷登被日本宪兵逮捕,坐了4年监狱,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出狱后第二天,他即回到燕大校园。

    1942年四川省成都市办起燕京大学临时学校,孔祥熙任校长,梅贻宝任代理校长。1945年学校在北平原址复校开课。 1946年成都临时学校师生发回,开办工学院。

    燕京大学校长是司徒雷登,在司徒雷登不在中国期间或入狱期间,吴雷川、陆志韦、梅贻宝代理过校长职务。吴雷川,江苏人,1944年生,清末著名文人、教育家、中国基督教激进思想家、中国本色神学的开拓者之一。陆志韦,浙江吴兴人,1894年生。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梅贻宝,天津人,1900年生。文学博士,与其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教授齐名。

    燕京大学的师资强大,计有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美国心理学家夏仁德;教育家吴雷川、林迈可、陆志韦;社会学家雷洁琼、许仕廉;人类学家吴文藻;考古学家容庚;神学家赵紫辰;法学家张友渔、江平;哲学家冯友兰、张东荪、洪谦;史学家钱穆、顾颉刚、翁独健、邓之诚、韩儒林;文物鉴定家王世襄;医学家刘耘诚;政治学家萧公权;文学家周作人、郑振铎、冰心、冯沅君、林庚、顾随、陆侃如; 西方语言文学家吴宓、吴兴华等。

    从燕京大学毕业的,有物理学家黄昆、谢家麟,历史学家周汝昌、教育家侯仁之、作家谢冰心、萧乾,画家司徒乔、诗人学者吴兴华、电影演员孙道临、工商业家黄笃修、医学家刘耘诚、编辑家陈翰伯、陶艺专家韩于西、外交家黄华,周南、女外交家龚澎、龚普生,连战母亲赵兰坤等。

    1952年,燕京大学被分拆,文、理部分科系并入北京大学、工程科系并入清华大学等其他院校。

    还应再说说司徒雷登的故事。抗战胜利后,中国又面临内战的危机。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马歇尔为特使到中国调停国共纠纷,但调停失败。马歇尔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举荐司徒雷登出任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并非政治家、外交家,但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担当了此任。然而,他的努力也不成功,全面内战爆发。1949年4月,解放军攻占南京,苏联驻华大使也随国民政府迁到广州,但司徒雷登仍留在南京,想与中共保持接触,解决好中美关系。但是100多天后,中共并无此意思。国民政府希望他先到广州,再回美国,但司徒雷登选择从南京直接回美国。8月2日,他离开生活了45年的中国。到达冲绳时,他发表声明,赞成中共领导的中国政府。

    对这样一个热爱中国、并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好人,有良心的中国人是会记住的,如朱自清先生的《最后一篇演讲》,就公正地赞美他。但是,1949年8月8日,毛泽东发表了《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对司徒雷登作了歪曲、讽刺和丑化。《最后一篇演讲》入选过中学课文,但删去赞美司徒雷登的一段话,使得此后数十年,年轻一代从《毛选》中只知道司徒雷登是美国侵略中国失败的象征。

    司徒雷登回到美国后,又受到美国政府的冷遇和监视,心情忧郁,3个月后即一病不起,在轮椅和病榻度过13年。司徒雷登的妻子在1926年死在中国,葬在中国燕京大学公墓内,唯一的儿子不在身边,他的生活起居完全依赖从年轻时便追随在他身边的私人秘书傅泾波及其家人照顾。司徒雷登立下遗嘱,请傅泾波在他去世后,如有可能,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他妻子的墓地旁,并注明,如果此种情况不可能,则可安葬在燕园其他任何地方。

    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在美国华盛顿病逝。傅泾波于1973和1984年两次回中国,访问北京,向有关当局商议司徒雷登骨灰安葬一事。燕大公墓已不复存在,1986年,北大领导同意将骨灰安葬于临湖轩,不料,有人联名上书反对,此事搁置,“暂缓处理”。1988年,傅泾波在美国饱含遗憾病逝。幸而,傅泾波后人继续奔走努力,司徒雷登的出生地杭州热情欢迎。2008年11月17日,在美国驻华大使雷德、燕京大学老校友和杭州市民的注视下,司徒雷登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墓碑上写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民国著名大学: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肇始于1904年,正式成立于1919年,是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的综合性大学。严修,字范孙,浙江慈溪人,1860年生于天津。教育家、书法家、学者。1929年严修逝世,校友在南开中学内兴建“范孙楼”纪念。张伯苓,天津人,1876年生。早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

    1919年,初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总理为文科第一期学生。

    1920年增设矿科。这一时期,学校经费缺乏,张伯苓校长多次南下募款。江苏督军李纯是天津人,字秀山,慷慨解囊20万。同年,李纯去世,遗书嘱其二弟李桂山将遗产四分之一约50万元捐助南开大学作为永久基本金。在建立初期,南开大学就有创举, 1920年秋季,许桂英考入南开大学文科,从此开了南开大学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

    1922年3月学校租定八里台村北村南公地两段共400余亩,兴建教学楼、男女生宿舍、教员住宅。

    1923年6月,教学楼及男生宿舍首先交工。教学楼提名“秀山堂”,并立秀山铜像以纪念已去世的李纯将军。

    1923年学校有新的发展,秀山堂、第一、第二男生宿舍、女生及教员住宅共9所全部竣工后,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助建筑及设备费12万5千元,河南袁述之捐款7万元,开始兴建科学馆,建“思源堂”纪念。卢木斋捐资建图书馆,命名“木斋图书馆”。

    1923年8月,南开大学正式迁入八里台新校址。学校设文、理、商、矿四科外,增设预科,南开大学初具规模。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

    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科。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 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黻(历史)、李济(人类学)、肖公权、徐谟、张忠钹(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克忠、张洪沅(化工)等。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萧叔玉(经济)、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

    1937年华北事变后,天津的形势日趋紧张。7月12日,日军向天津进攻。7月30日凌晨一点,日军开始向南开大学开炮。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的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滥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

    抗战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4月9日,教育部宣布南开大学改为国立,张伯苓任校长。从此,南开大学开始了国立时期。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清常、王玉哲、杨生茂、司徒月兰等来校任教。张伯苓在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后,于1948年离任,由何廉先生代理校长。

    1949年1月,天津解放。1951年,张伯苓逝世。1952年,南开大学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

     南开大学早期知名校友,除了周恩来,还有曹禺、陈省身、杨石先、饶毓泰、叶嘉莹、陈序经、雷海宗、黄仁宇、姜立夫、胡世华、吴大任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上一篇:新农股份: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决议公告
下一篇:​左右脉气要略

友情链接: